※ 本文節錄版刊載於《欽差大臣》演出節目單 2023/05/12-14 電子版連結
克莉絲朵.派特的十年舞蹈敘事演變
九年前的四月,筆者在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看了克莉絲朵.派特改編莎翁鉅作《暴風雨》的舞蹈作品,名為《暴風雨複製版》(The Tempest Replica)。莎士比亞的作品台詞拗口、劇情曲折、角色複雜眾所周知,要演得好本來就已經很不容易了,何況派特想要用舞蹈把它跳出來!果然,倫敦各大舞評多半推崇其野心和創意,但整體卻褒貶不一。派特本身也在作品問世後,多次在公開場合承認:「用舞蹈型式來敘事是很沒有效率的。」但是派特對於舞蹈敘事的探索並沒有因此而受挫或停滯,幾年後,派特不僅獲得三座勞倫斯奧利維最佳舞蹈作品獎,更為當代舞蹈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敘事模式。一切還要從頭說起。
敘事舞蹈作品的開始
克莉絲朵.派特出生於加拿大的偏遠小鎮,早年加入以現代芭蕾為主的加拿大卑詩省芭蕾舞團,後於1996年前往德國,加入由舞蹈大師威廉.佛塞擔任藝術總監的法蘭克福芭蕾舞團。佛塞的編舞以快速精準、精巧複雜、非線性非敘事等特色著稱,但派特卻在這段跟佛賽一起工作的過程中逐漸發覺,著重身體研究的抽象作品固然迷人,具體地用舞蹈向觀眾傳達概念才是讓她覺得踏實的創作方式。離開法蘭克福、短暫與蒙特婁爵士芭蕾舞團合作之後,派特於2000年初回到溫哥華創立基德皮沃現代舞團,開始探索以自己的舞蹈語言建構自己的表達方式。
派特創作於2011年的《暴風雨複製版》為了突破莎士比亞的複雜文本對作品的限制,上半場先以木偶的風格快速將全本劇情帶過,下半場再著重於主角普羅斯佩洛的權力框架、道德框架、角色框架、甚至戲劇框架的深入探索。這種將寫實的敘事和寫意的抒情切分開來的架構,在當時獲得大量好評。然而作品當中刻意避免使用任何對白,仍然讓敘事略顯吃力、挖掘稍嫌淺薄。這讓派特意識到了,自己所欠缺的創作工具,就是語言。
動作對白模式的確立
2015年,派特跟身兼劇作家與演員的強納森.楊合作,以楊的親身經歷為題材創作了《愛與痛的練習曲》(曾於2018年二月來台演出),探討創傷後情緒剝離的種種狀態。派特延續了將寫實、寫意分開的概念,但進一步改成三段式架構首尾呼應,讓敘事結構更加完整。作品雖然沒有線性的劇情,但在楊的大量旁白襯托之下,舞蹈和語言的交互使用在本作品中相當自在,是派特取得的重要突破。本作獲得2017年勞倫斯奧利維獎,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找到在舞蹈作品中使用語言的方式後,派特和楊繼續挑戰線性的、結構式的文本,他們在2016年與荷蘭舞蹈劇場NDT合作發表了廿分鐘的短作品《各自表述》(曾於2019年六月來台演出)。先前於《愛與痛的練習曲》發展出的編創手法到了《各自表述》當中可說是臻至完美,派特用擅長的單部分離及塊動式肢體動作(isolation/blocking)渲染犀利的旁白,將揶揄馬基維利式權謀主義的劇本用肢體演繹得更加諷刺。派特獨特的創作手法和不斷探索的精神,讓NDT的頂尖舞者鳴海令那(Narumi Rena)和 Gregory Lau 也不禁心折,不惜離開舞蹈界的天團NDT而加入派特的基德皮沃。
全本敘事舞蹈的成熟
當一切條件似乎都已成熟,派特終於回頭看向十年前的未竟之業,再次挑戰全本戲劇改編,這次是俄國作家尼古拉.果戈里的《欽差大臣》。這支作品讓我們看到,派特的舞蹈敘事手法又更加進化了!前作發展出的動作口白模式在《欽差大臣》當中被大量使用,但就在深度敘事處、在觀眾感知快要飽和之前,語言和動作的權力關係完全翻轉,讓動作制約口白、再由複誦般的口白渲染情緒;語言的玩弄在本作中也更加自信,例如:更改一個字元而讓主詞(主角 subject)移動(觸動 moved)等多層次的指涉。這種舞蹈敘事手法被當代舞蹈劇場大量借鏡,例如去年底造訪臺中國家歌劇院的阿喀郎.汗《叢林奇譚》,有看過的觀眾不妨加以比較。
十餘年的舞蹈敘事演變,克莉絲朵.派特將無數心血都濃縮在《欽差大臣》一部作品。但她不會停止在《欽差大臣》,下一個大膽創新的嘗試,又已經在派特的醞釀當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