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驫舞劇場《兩對》Two Duet 4P 版

2015.12.13 at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舞者/編舞者:陳武康  葉名樺  劉冠詳  簡晶瀅

台灣的劇場生態一直以來都是以戲劇類為主體,現代舞表演一直都沒有受到多數劇場觀眾的注意,在我剛接觸劇場的時候其實也是這樣,屬於只看戲劇類的典型觀眾,幾乎不接觸現代舞蹈,也壓根不知道驫舞劇場。相信有許多人跟我一樣,第一次聽到驫舞劇場就是因為和戲劇圈的跨界合作,若非從 2010 年邀請蔡柏樟加入的作品《我》、就是從 2011 年邀請魏雋展的《繼承者》才開始認識到驫舞劇場,這個在 2008 年就獲得了台新藝術獎的優質團體。從那之後,陳武康、蘇威嘉這兩個一般劇場觀眾不會去追蹤的名字就加入了我的追蹤清單當中,時不時會去注意驫舞劇場的動向。

隨著近年來更廣泛地觀賞舞蹈作品,更加認識了許多台灣的優秀舞者和舞蹈創作者,其中當然也包含了這次《兩對》的四位舞者們,而且持平而論,四位都是厲害的角色,就算將他們跟歐洲當代舞壇中活躍的一線表演者比起來也絲毫不遜色,讓我對這次的製作非常期待。《兩男關係》裡面陳武康的瀟灑和流暢;《自由步》裡面葉名樺獨舞時那孤懸的美麗線條;《英雄》裡劉冠詳的爆發力;和在國際舞星阿喀郎.汗 (Akram Khan) 的作品 iTMOi 裡讓國際舞評家驚豔的簡晶瀅,都是這次作品《兩對》當中最大的看點。但這些看點都是要對表演者的背景和技巧有基本的認識才會知道的,若是五年前身為典型劇場觀眾的我,光是看到《兩對》這個平鋪直敘、既不文青又不綜藝的作品名稱,一定不會有這樣的期待。

陳長志©驫舞劇場
作品分為兩個版本,2P 版和 4P 版,既然存在這樣任意重組的自由度,顯然是著重在純粹肢體美學的欣賞,作品在敘事或論述方面應是沒有太多著墨。我看的是 4P 版本,若作品是有在講什麼的,老實說我並沒有抓到,只能隱約感受到兩種特殊關係的並置。在劉冠詳和簡晶瀅翻騰躁動的場域之外,陳武康和葉名樺卻是攸凝如詩,一種關係是在搏擊與壓制當中得到平衡,而另一種關係卻是寧靜之中的互相拮抗。兩種關係都很親密,但一種又是奔放和外顯的,另一種則是內斂壓抑卻沸騰的。

雖然這樣的並置給了作品一個梗,我卻覺得兩對雙人舞在台上切割得太乾淨、劃分得太漠然。令我想到阿喀郎.汗和西班牙佛朗明哥巨星 Isreal Galvan 合作的 Torobaka,雖然刻意讓兩種舞蹈技巧在台上激盪,但兩位巨星卻是給人「你忙我也忙,那我們劃分好責任區各自回去編一編再回來湊」這樣的感覺。如果真的只是各做各的,那一起演出有什麼意義?我分別去看完整的A和B再自己做比較不是更好?我甚至稍微覺得《兩對》的兩個雙人舞是有點干擾彼此的,尤其是身為觀眾有時不知道該將觀賞注意力放在哪一對身上。充其量而言,4P 版的《兩對》將兩個獨立的雙人舞同時拿到舞台上並置,只造成了一種還算新鮮的互相干擾觀賞體驗。

但有時候這個社會是否消費得太淺薄了,沒有梗就看不懂?難道就不能只是欣賞這四位舞蹈家上乘的肢體美學嗎?我最喜歡的幾個部分是陳武康手和肩膀,隱約帶著芭蕾的優雅圓潤,讓整個上身都瀟灑了起來,在最簡單、最基本的來回踏步當中就展現出與眾不同的美,就像黃蓉的拿手菜反而是炒白菜和蒸豆腐一樣,多麼深厚的底蘊和功夫;還有簡晶瀅的腳底板,這真的是很少看到舞者們會用來表演的身體部位,大概也沒有舞者會專門去練習腳底板,難得簡晶瀅可以把一雙腳底板舞得像它們有各自的靈魂似的,靈動又略帶邪氣。

《兩對》在肢體上是美得沒話說的,若不執著於解釋作品論述,關掉思維腦袋而訴諸美感直覺,會比較能夠享受作品,若再加上對舞者們各自背景和技巧的認識,更會有滿滿的觀賞收穫。看舞最開心的不就是這樣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