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I finally decided to go to Regent's Park Open Air Theatre to see the legendary Sondheim's best musical Into The Woods, I didn't expect there were many seats left when it was only ten days before the performance. However, I was surprised. And in two ways.
2010年10月28日
2010年4月30日
2010.04.26 Gnosis
Gnosis
by Akram Khan Company
at Sadler's Wells

Akram Khan with
四月是舞月,由阿喀郎汗驚喜結尾。
by Akram Khan Company
at Sadler's Wells

Akram Khan with
Yoshie Sunahata | for taiko drums |
Soumik Datta | for sarod |
Faheem Mazhar | for vocals |
Lucy Railton | for cello |
Sanju Sahai | for tabla |
四月是舞月,由阿喀郎汗驚喜結尾。
2010.04.01 Kontakthof
Kontakthof
by 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
at Barbican
with Ladies and Gentlemen over 65

四月是舞月,由碧娜鮑許的舞開始。
by 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
at Barbican
with Ladies and Gentlemen over 65

四月是舞月,由碧娜鮑許的舞開始。
2010年3月31日
2010.03.21 預言
2010年3月17日
2010.02.22 Love Never Dies
Love Never Dies

by Andrew Lloyd Webber
Book by Ben Elton
at the Adelphi Theatre London
Cast:
一個月前,獲得 First Public Preview 場的門票,2月22日看完戲,其實過幾天就大致完成了這篇文章。這篇文章原本是幫倫敦華文報紙撰的稿,但由於對文章定位的認知差異,最後竟然未獲採用!不忍心讓自己的文章寶貝就此藏諸廢墟,又想既然在報紙上刊登劇評的時機已老,乾脆貼到部落格上,讓它見見天日。以下是全文:

by Andrew Lloyd Webber
Book by Ben Elton
at the Adelphi Theatre London
Cast:
The Phantom | Ramin Karimloo |
Christine Daaé | Sierra Boggess |
Raoul, Vicomte de Chagny | Joseph Millson |
Madame Giry | Liz Robertson |
Meg Giry | Summer Strallen |
一個月前,獲得 First Public Preview 場的門票,2月22日看完戲,其實過幾天就大致完成了這篇文章。這篇文章原本是幫倫敦華文報紙撰的稿,但由於對文章定位的認知差異,最後竟然未獲採用!不忍心讓自己的文章寶貝就此藏諸廢墟,又想既然在報紙上刊登劇評的時機已老,乾脆貼到部落格上,讓它見見天日。以下是全文:
2010年2月28日
2010.01.13 London International Mime Festival
2010 London International Mime Festival

我越來越會拖稿了。
首先,有一陣子我迷失掉了寫這些文章的價值。價值,或說目的吧。當然,就單純的寫些東西其實也可以不必有複雜的目的和明確的價值,因為目的和價值都可以是寫作的本身,但人在面臨某種生死交關的時期,當滿足每天的基本溫飽和原始需求都受到威脅時,這種形而上的活動就似乎必須要有點目的和價值,或是要被榨出一些目的和價值。不過,好像也沒這麼嚴重的樣子。接著某日,當我在追蹤衛報裡關於 London International Mime Festival (LIMF) 的報導時,我看到了這篇文章:

我越來越會拖稿了。
首先,有一陣子我迷失掉了寫這些文章的價值。價值,或說目的吧。當然,就單純的寫些東西其實也可以不必有複雜的目的和明確的價值,因為目的和價值都可以是寫作的本身,但人在面臨某種生死交關的時期,當滿足每天的基本溫飽和原始需求都受到威脅時,這種形而上的活動就似乎必須要有點目的和價值,或是要被榨出一些目的和價值。不過,好像也沒這麼嚴重的樣子。接著某日,當我在追蹤衛報裡關於 London International Mime Festival (LIMF) 的報導時,我看到了這篇文章:
2010年1月31日
2010.01.03 Matthew Bourne's Swan Lake
Matthew Bourne's Swan Lake
at Sadler's Wells
Cast:
有人說這是 Modern Ballet,但我看到的這齣 Matthew Bourne 版的 Swan Lake,已經絲毫不像我們一般印象中的芭蕾,至少,絕對不是柴可夫斯基和十九世紀莫斯科國家芭蕾舞團的古典芭蕾。
1995年在 Sadler's Wells 首演時,身兼編舞家與音樂劇製作人的 Matthew Bourne 大膽地拆解、重新詮釋芭蕾舞中最經典的劇目,這個無論在編舞上或態度上都直接衝撞傳統的嘗試,等於是在當時對舞蹈界投下了一顆震撼彈。今日,<Matthew Bourne's Swan Lake>已從顛覆經典的角色轉變成為現代舞蹈中的經典,全球包辦超過30座各大獎項(含三座東尼獎),所有舞蹈和劇場學生的必看劇目,重量級地位無可動搖。
但它不是天鵝湖!
at Sadler's Wells
Cast:
The Swan/Stranger | Richard Windsor |
The Prince | Sam Archer |
The Queen | Charlotte Broom |
The Swans | |
Tim Barlett | Ben Bunce |
Tom Clark | Travis Clausen-Knight |
Daniel Collins | Gavin Eden |
Ross Fountain | Phil Jack Gardner |
Scott Jennings | Jack Jones |
Simon Karaiskos | Franklyn Lee |
Luke Murphy | Gavin Persand |

有人說這是 Modern Ballet,但我看到的這齣 Matthew Bourne 版的 Swan Lake,已經絲毫不像我們一般印象中的芭蕾,至少,絕對不是柴可夫斯基和十九世紀莫斯科國家芭蕾舞團的古典芭蕾。
1995年在 Sadler's Wells 首演時,身兼編舞家與音樂劇製作人的 Matthew Bourne 大膽地拆解、重新詮釋芭蕾舞中最經典的劇目,這個無論在編舞上或態度上都直接衝撞傳統的嘗試,等於是在當時對舞蹈界投下了一顆震撼彈。今日,<Matthew Bourne's Swan Lake>已從顛覆經典的角色轉變成為現代舞蹈中的經典,全球包辦超過30座各大獎項(含三座東尼獎),所有舞蹈和劇場學生的必看劇目,重量級地位無可動搖。
但它不是天鵝湖!
2010年1月13日
2009.12.22 La Cage Aux Folles
La Cage Aux Folles
at Playhouse Theatre
Cast:
Albin / Zaza | Douglas Hodge |
Georges | Denis Lawson |
'Les Cagelles' | Faisal Khodabukus |
Nicholas Cunningham | |
Kristopher Mitchell | |
Gary Murphy | |
Dane Quixall | |
Simon Archer |

去年(2009)看英國劇場界最高榮譽 Laurence Olivier Award 的頒獎典禮,在音樂劇的獎項中一直不斷聽到 La Cage Aux Folles 的聲音,當時就對這齣原本很陌生的音樂劇留下印象,並默默地把它加入了我的看戲清單中。然而,或許是因為 Playhouse Theatre 在 West End 的小角落實在太不起眼,又或許是因為<La Cage Aux Folles>這個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念的劇名太 exotic,它幾乎成為繼<蕭山恩仇記>之後另一齣找不到朋友一起去看的戲。不得已之下,我只好搬出「2009年倫敦的東尼獎大贏家」這個頭銜來邀朋友,好不容易在它告別倫敦、進攻紐約前的最後幾場表演,讓我一償宿願。
2009年12月24日
2009.12.19 La Bohème
La Bohème
by Giacomo Puccini
at Royal Opera House
Cast:
上週才看到一篇衛報藝文記者Charlotte Higgins 寫的部落格文章,以她自己特別跑去柏林看Thomas Ostermeier 導演的戲 Hedda Gabler (題外話,蔡伯先生也去看了這齣,見其文) 為例,跟大家分享如何在完全聽不懂台詞的前提下,仍能盡興欣賞劇場。碰巧,才剛看過文章,馬上讓我用到了。
在她透露的眾多小撇步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將劇本、劇情、甚至對話的翻譯版本事先孰悉,我雖然沒看過<La Bohème>的歌劇英文翻譯,卻對Jonathan Larson 的<Rent>非常熟悉,每一句歌詞都可以說是倒背如流,配合皇家歌劇院座位前個人螢幕上的英文字幕,我反而是從<Rent>的角度回去欣賞<La Bohème>。
by Giacomo Puccini
at Royal Opera House
Cast:
Marcello | Gabriele Viviani |
Marcello – 2 | Teodor Ilincai |
Rodolfo | Piotr Beczala |
Colline | Kostas Smoriginas |
Schaunard | Jacques Imbrailo |
Mimi | Hibla Gerzmava |
Musetta | Inna Dukach |

上週才看到一篇衛報藝文記者Charlotte Higgins 寫的部落格文章,以她自己特別跑去柏林看Thomas Ostermeier 導演的戲 Hedda Gabler (題外話,蔡伯先生也去看了這齣,見其文) 為例,跟大家分享如何在完全聽不懂台詞的前提下,仍能盡興欣賞劇場。碰巧,才剛看過文章,馬上讓我用到了。
在她透露的眾多小撇步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將劇本、劇情、甚至對話的翻譯版本事先孰悉,我雖然沒看過<La Bohème>的歌劇英文翻譯,卻對Jonathan Larson 的<Rent>非常熟悉,每一句歌詞都可以說是倒背如流,配合皇家歌劇院座位前個人螢幕上的英文字幕,我反而是從<Rent>的角度回去欣賞<La Bohème>。
2009年12月16日
2009.12.14 LFS 2009 Graduation Show
London Film School 2009 Graduation Show

其實,一開始只是抱著幫好友"站台"的想法,而登記參加了今年倫敦電影學院(LFS)的畢業典禮。
台灣的畢業典禮幾乎是沒完沒了的來賓長官致辭,英國的畢業典禮一般也只不過是讓畢業生一一上台領取證書(差一點的,像LSE,甚至只有上台跟校長握握手,而學校則趁機推銷一大堆昂貴的畢業系列商品)。不過,遇到像學電影、學舞台表演這類學生的畢業典禮,就格外有意思,況且LFS的畢典不是在自己學校內關起門來自己開心,而是在有名有望的National Gallery 舉辦,顯示其電影都具有一定的成熟度與藝術價值,更堅定了我要力挺好友拍的台灣片的意志,並順便觀摩一下其他國家新銳導演們的大作。能獲選在LFS畢典上播映的電影,果然都相當精彩,精彩在於每部電影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背景,所刺激的議題都很實際而深刻,整體而言並不會讓人覺得孤高冷僻或艱澀難懂。有幾部電影是我個人相當喜歡的。
at National Gallery

其實,一開始只是抱著幫好友"站台"的想法,而登記參加了今年倫敦電影學院(LFS)的畢業典禮。
台灣的畢業典禮幾乎是沒完沒了的來賓長官致辭,英國的畢業典禮一般也只不過是讓畢業生一一上台領取證書(差一點的,像LSE,甚至只有上台跟校長握握手,而學校則趁機推銷一大堆昂貴的畢業系列商品)。不過,遇到像學電影、學舞台表演這類學生的畢業典禮,就格外有意思,況且LFS的畢典不是在自己學校內關起門來自己開心,而是在有名有望的National Gallery 舉辦,顯示其電影都具有一定的成熟度與藝術價值,更堅定了我要力挺好友拍的台灣片的意志,並順便觀摩一下其他國家新銳導演們的大作。能獲選在LFS畢典上播映的電影,果然都相當精彩,精彩在於每部電影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背景,所刺激的議題都很實際而深刻,整體而言並不會讓人覺得孤高冷僻或艱澀難懂。有幾部電影是我個人相當喜歡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