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Londo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Londo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12月3日

ENB x 阿喀郎汗《吉賽兒》

2016.11.14 at Sadler's Wells


久違了!接近滿分的阿喀郎汗!

身為一個忠心耿耿的汗粉,從2007年起這十年來(!)他所有的作品、甚至每個作品的不同版本我都沒有錯過,看著我們家喀郎起起落落、高高低低,也看著倫敦觀眾從瘋狂搶購、到發起抵制,一位舞蹈金童經歷的這十年,有他生涯的高峰、也有黑暗的低潮(關於他的生涯起落,請參考我的文章。),就連這次理應稱得上是王牌加王牌、旗艦級製作的《吉賽兒》,竟然一開始也是叫好不叫座,在曼城首演完舞評紛紛推薦之後,才瞬間銷售一空。大師淪落至此,令人不勝唏噓。

但這支作品,足以扭轉乾坤,讓我汗再度回到生涯高峰、回到英國舞蹈地貌的中心。

2016年11月15日

表演藝術的群眾募資

※ 本文獲刊載於《PAR表演藝術雜誌》287 期

thecrowdfundingcenter.com

「群眾募資」(Crowdfunding)是指社會大眾透過小額資金的贊助,發揮群體集結的力量,共同支持個人或組織使其目標或專案得以執行完成。其實早在十九世紀的歐洲,這樣的概念在戲劇界就已經藉由預售票制度的發展而有所體現,差別只是在於集資對象仍侷限於特定的社經階層和群體而已。將近二十年前,英國搖滾樂團Marillion缺乏赴海外演出的經費,於是在美國的樂迷們就自發性地透過網路發起集資,並成功募集了樂團在美國巡迴演出的所有經費,成為現代群眾募資模式的濫觴 [1]。二十年後的今天,專業的群眾募資網站成為科技業的新寵,群眾募資模式更已在創新科技和設計商品等領域當中成為熱門的募款、創業、甚至行銷手法,而在戲劇產業蓬勃發展的英國,表演藝術類自2014年以來亦累積了超過五千件的專案數量與超過一千四百萬英鎊的金額 [2]。

2016年3月4日

張建明眼中的侯非胥.謝克特

※ 本文之四百字精華版獲刊載於《PAR表演藝術雜誌》279期


談起這位一同工作了七個年頭的舞團老闆,張建明顯得保守而謹慎。儘管已算是團內最資深舞者之一,張建明仍然不敢對侯非胥的形象妄下斷語。「有些只是我看到的某個面向,算是我個人的感覺,很可能其他團員的感覺又不太一樣。」張建明說著,並看了一眼旁邊正在用餐休息的同事們,等著他們的回應和認同。採訪這天,舞團在倫敦郊區格林威治的拉邦舞蹈學院排練,為接下來的歐洲巡迴作準備。已經紅遍西方舞蹈世界的侯非胥.謝克特舞團,來自世界各地的邀演不曾間斷,去年 (2015) 共有將近九十場次的演出,甚至還包括了在倫敦自辦的一系列以侯非胥為名的舞蹈藝術節 Hofest (Hofesh Festival),聲勢可以說是如日中天。然而在 2008 年,當時從瑞士伯恩芭蕾舞團開始旅外生涯的張建明,第一次碰到侯非胥的時候,卻壓根沒聽過侯非胥的大名,也沒想到侯非胥會在短短幾年之內爆紅。

2015年10月1日

班奈狄克·康柏拜區 x《哈姆雷特》

by larygo.tumblr.com
Featuring Benedict Comberbatch
at Barbican Theatre
2015/8/8, 2015/9/5, 2015/10/17

最近在台灣,劇場女神謝盈萱和實力派演員黃健瑋雙雙以公視的電視劇獲得金鐘獎入圍的殊榮(硬是要來個時事梗開場),但大家別忘了,英國演員的影像和劇場雙棲能力可是世界有名的,從派翠克·史都華、伊恩·麥克連這對老戲精,到奧蘭多·布魯、裘德·洛、湯姆·希德勒斯頓等當紅男星,早年都是以劇場演出而開啟了演藝事業。在他們跨入影像演出之後,無論作品是電視劇或好萊塢電影,都因紮實的劇場訓練而展現出和一般螢幕演員所不同的演技和氣質,因此能獲得影迷們的青睞,星途大展。但英國的劇場界並沒有遺忘這些在好萊塢發達的演員們,倫敦的大型商業劇場製作人還是非常樂於邀請這些明星回來演出舞台製作,幾乎年年都會有這樣萬眾矚目型的演出之下,這些年來也讓我收集了諸如派翠克·史都華、伊恩·麥克連大衛·田納特、瑞秋·懷茲、裘德·洛安娜·法芮兒、茱蒂·丹契、綺拉·奈特莉、伊莉莎白·莫絲、班·維蕭、和湯姆·希德勒斯頓等英國影星的劇場作品。有些製作所追求的單純就是票房和媒體宣傳,有些則是利用較為特殊的劇本讓明星尋求表演技巧或形象的突破,有些兩者皆然,像是這次班奈迪克·康伯拜區的《哈姆雷特》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2014年7月5日

荷蘭舞蹈劇場 Sehnsucht / Schmetterling

Nederlands Dans Theater 1
2014.07.01 at Sadler's Wells

Sehnsucht = Longing
Schmetterling = Butterfly



2009 年 NDT 1 來倫敦演出並慶祝創團五十週年,之後就沒有在 Sadler's Wells 演出過,這次帶來的兩支作品並非新作,卻都是在英國的首演。倫敦的舞評們一致認為舞者的表現精采如預期,但卻對於編舞動機不怎麼賞識。儘管如此,我還是非常喜歡這兩支作品,它們既讓我想,也讓我想起許多美好的事。

2014年5月15日

倫敦劇場購票完全攻略

如何在倫敦買到相對便宜的戲票一直是大家都在問的事。最近正好英國年輕人的劇場網站 A Younger Theatre 也在討論折扣票的購票經驗分享,便藉此機會來個中文版的終極大整理。從此以後,希望大家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能購票不求人!( Updated: 2016/November)

2014年2月8日

iTMOi

by Akram Khan
at Sadler's Wells 2013/06/01, Aldeburgh Music 2013/11/29


1913 年,伊果۰史特拉汶斯基的芭蕾舞劇作品《春之祭》在巴黎蒙田大街的香榭麗舍劇院首演,這支作品對當時的觀眾來說激進且前衛,幾乎造成觀眾席的暴動。雖然樂曲部分透過迪士尼同年發行的《幻想曲》等方式受到保存和重視,卻由於首演之後多年內都不曾再演,舞蹈部分卻致失傳,當年俄羅斯芭蕾的天才舞蹈家尼金斯基所編的原版舞蹈從此成謎。此後,無數舞蹈名家嘗試重編或參演改編後的《春之祭》,包含 30 年代的現代舞之母瑪莎۰葛蘭姆、50 年代創立舞蹈劇場形式的瑪莉۰魏格曼、60 年代引領世界的俄羅斯波修瓦 (Bolshoi) 芭蕾舞團、以及 70 年代驚艷世人的碧娜۰鮑許。此外,瑪莎۰葛蘭姆又於 1984 年她九十歲之際重新編修了《春之祭》,儼然是這位現代舞之母為她的一生做了一次藝術性的回顧與總結, 更奠定了這支舞作對於現代舞蹈界的不凡意義。自此,《春之祭》便像是聖山一般地存在於所有當代名舞蹈家們的心中,仰望它、挑戰它,希望有天也能征服它。

2013年11月25日

Liang/Maliphant/Wheeldon

An Evening Featuring Fang-Yi Sheu and Yuan Yuan Tan

2013/11/14 at Sadler's Wells


儘管 Mixed Bill 在歐洲是很普遍的形式,且能感覺出許芳宜&藝術家在國際上選擇合作演出 (Collaboration) 為主的走向,但看著片片斷斷的許芳宜,實在是心癢難搔。多麼期待能在沙德勒之井這舞蹈殿堂看到許芳宜完整的獨舞或編舞作品,或至少能有更多時間投入 Collaboration 的創作過程,而不再只是做為一位舞者來跳其他編舞家的舞碼,真正讓國際看到這位來自台灣的現代舞大師。

2013年6月1日

DESH

by Akram Khan
at Sadler's Wells, 2011/10/07, 2012/10/03, 2013/06/11


孟加拉裔,卻在倫敦出生、成長、訓練,進而成為英國近年來最重要的舞蹈家,阿喀郎汗 (Akram Khan) 以這齣成名以來最成熟也最成功的作品,探尋在英格蘭 (England) 和孟加拉 (Bangladesh) 之間,內心深處真正的家鄉之土 (DESH)。

2013年4月27日

Merrily We Roll Along

Music and Lyrics by Stephen Sondheim
Book by George Furth
2012.12.13 at Menier Chocolate Factory, London


當代音樂劇的詞曲大師史蒂芬桑坦 (Stephen Sondheim) 生平寫了無數經典的大作,《拜訪森林》、《瘋狂理髮師》、《西城故事》、《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以及《Saturday Night》等,都是和主流百老匯商業娛樂價值有所扞格、卻又能在那資本主義之林獲致成功的代表作。然而這齣寫於 1981 年的經典音樂劇《Merrily We Roll Along》(中文或譯《友情歲月》),在百老匯首演時卻反常地遭受慘敗。據說當時由於敘事線太過複雜使觀眾難以理解,演員們還必須穿上寫著角色名稱的戲服T恤在台上演出。也不知道到底是因為劇情複雜還是因為穿T恤這個天才點子(誰想出來的...),總之當年總共只演了16場就夭折,創下桑坦生涯中最慘的紀錄,也讓這齣作品被打入冷宮。這一封存就是十年,直到 1992 年被英國導演 Michael Grandage 看上,大膽重新製作後在倫敦西區上演,才終於獲得觀眾和劇評的一致讚賞,不僅讓本劇獲得平反,更再度擦亮史蒂芬桑坦的招牌。當年在劇中飾演女主角的 Maria Friedman 在又過了二十年後的今天,演而優則導,選擇以這齣《Merrily We Roll Along》作為她劇場導演的處女作。這次的製作,除延續了 Michael Grandage 的成功模式,更加入了 Maria Friedman 當年從女主角瑪莉身上來看故事全貌的獨特視角。

2013年4月24日

Sunken Garden

2013.04.15
at Barbican Centre
by English National Opera
Music and film by Michel van der Aa
Libretto by David Mitchell



1896年第一部電影在倫敦的劇院上映,觀眾看到向鏡頭急駛而來的火車嚇得奪門而出,那是世人第一次在劇場中體會到實境錯覺 (elusion of reality)。接著電影有了色彩、有了聲音、有了特效,人們不再有錯覺,但電影卻更加真實。2009年詹姆斯卡麥隆創造了《阿凡達》的 3D 世界,從此觀眾開始戴上 3D 眼鏡看電影,2012年李安的《少年PI》再集 3D 技術之大成,將藝術和視覺表現帶入另一個層次。於是,不僅電影在一個世紀當中排擠了劇場而成為大眾的通俗娛樂,3D 技術更成了當今賣座強片的標準條件。

2013年1月22日

Les Misérables

the film
16/01/2013 at Barbican
with screen talk by Eve Stewart


《悲慘世界》就算不是我這輩子最愛的音樂劇,也絕對是對我而言意義最深的一齣。不同的卡司、不同的製作、不同的場次,跟不同的朋友或跟自己,投射到不同階段的人生。每一次都像是沿著一條熟悉的路徑卻走出一個獨特的旅程,或是拈起記憶中的素材而在夢境裡畫出一幅獨特的風景那樣。儘管一看再看,每次都讓我很珍惜,每次都有深刻的體會。

2012年9月14日

Without You

by Anthony Rapp
at Menier Chocolate Factory
5 September 2012


近年來百老匯最偉大的音樂劇《RENT》(吉屋出租)於1996年首演,是和《一籠傻鳥》一樣少數能將同性戀、跨性別等非主流題材從外圍帶入主流百老匯的音樂劇,它既前衛又經典,至今依然是我最喜歡的音樂劇之一。因此,看到原班卡司當中飾演主角 Mark 的 Anthony Rapp 推出向《RENT》致敬、自編自演的獨角戲,無論怎樣都要瘋狂衝了啊!

2012年7月11日

海之角。天之涯。愛劇場人一生必遊:米納克劇院

這幾年在英國看戲,跑遍了倫敦大大小小的劇院,也見識過了愛丁堡各種莫名其妙都可以表演的角落。若問我最喜歡哪裡,可能還是會想到那些大型藝文中心,例如視野佳、沙發舒服、對會員又相當禮遇的巴比肯劇院,應該就會是我的答案。但自從去年在偶然的情況下,得知衛報的劇評家 Lyn Gardner 最喜歡的劇場竟然不是在倫敦、愛丁堡等文藝劇場大城市,而是在康沃爾郡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一個叫作 Minack Theatre 的小劇場。我好奇心陡升,一查之後驚為天人!是一座面對大西洋海邊斷崖上鑿出來的露天劇場啊!任何人看到這麼漂亮的照片,都會立刻想要訂票去看戲吧!

photo by Adam Woolfitt
photo by Felix Clay

2012年4月4日

Matilda

2012.01.11 at Cambridge Theatre
a musical by the 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


好一陣子沒有寫音樂劇的文章了,並不是因為倫敦沒有新的製作,也不是因為我都偷偷裝文青跑去看現代舞,而是因為這幾年的音樂劇我看來看去都沒有特別想要推薦的好製作。像是去年初廣告打很大的夢工廠音樂劇《史瑞克》,看完後令我相當失望,於是寫作的排程自然就被打到低優序的後段班了,等哪天我超無聊或心情超差才會來寫它吧!原本我對這齣 RSC 睽違多年的音樂劇製作《Matilda》也沒有太大的期待,只安排了某個週三的午場翹班前往觀賞,誰知道看完之後驚為天人啊啊啊!

好戲!近年來倫敦最棒的一齣音樂劇!過去25年以來 RSC 最成功的音樂劇是《Les Miserables》,未來的25年絕對會是《Matilda》大放異彩的時代!

2011年7月17日

2011.07.15 Political Mother


Political Mother - The Choreographer's Cut
by Hofesh Shecher Company
at Sadler's Wells



近日繁忙,工作和非工作皆然,雖然一直在持續觀賞各類劇場,卻無暇寫文章(這時就不得不說說我對吉米布蘭卡的無上崇敬,工作再忙碌文章產出依然 JIT),又因為我一定要照順序生文章的龜毛個性,導致這三個月下來累積了相當多稿債。這次,看完了 Hofesh Shechter 的這支舞作,我決定為它打破長久以來照時序寫文章的慣例,立即為這場震撼的表演超車。他值得!

2011年6月8日

2011.03.23 A Magic Flute

A Magic Flute
by Peter Brooks and Théâtre des Bouffes du Nord
at Barbican


Casting
Antonio Figueroa as Tamino
Agnieszka Slawinska as Pamina
Leila Benhamza as Queen of the Night
Virgile Frannais as Papageno
Patrick Bolleire as Sarastro
Betsabee Haas as Papagena
Jean-Christophe Born as Monostatos

衝著彼得布魯克 (Peter Brooks) 的大名,我早早就注意到了這齣戲。

2011年4月16日

2011.03.03 The Wizard of Oz

The Wizard of Oz
at The London Palladium


Starring
Danielle Hope as Dorothy
Michael Crawford as The Wizard of Oz
Edward Baker-Duly as Tin Man
David Ganly as Lion
Paul Keating as Scarecrow
Emily Tierney as Glinda
Hannah Waddingham as Alphaba

演出結束後,朋友正好打電話來,問起剛看完的表演,我第一時間只有四個字評語:「乏善可陳。」朋友又接著問,歌不好聽嗎?舞台不漂亮嗎?女主角 Danielle 表現很差嗎?我仔細想了想,不會啊!歌還可以啊,舞台也還不錯啊,演員表現也不差啊,但不知怎樣就是很難從口中擠出個「好」字。

2011年3月3日

2011.01.24 The Children's Hour

The Children's Hour
by Lillian Hellman
at Comedy Theatre


Featuring
Keira Knightley
Elisabeth Moss
Bryony Hannah

其實我一直以來都是個劇場追星族,哪裡有大牌(好萊塢)演員我就往哪裡追,幸而 West End 也非常熱愛這些明星的光環,三不五時就有明星卡司,讓我這幾年來蒐集了不少明星,派翠克史都華、David Tennant、瑞秋懷茲、裘德洛、茱蒂丹契、琥碧戈柏、伊恩麥克林、伊森霍克。不諱言,注意到這齣《The Children's Hour》其實也是因為綺拉奈特莉和伊莉莎白莫絲,可以一次蒐集到兩位好萊塢明星的戲,為什麼不去看呢?

2011年1月26日

2010.11.11 春琴

Shun-kin

Complicite
at Barbican


Directed by Simon McBurney
Design by Merle Hensel and Rumi Matsui
Starring
Eri Fukatsu as Shun-kin
Junko Uchida as Young Shun-kin
Yoshi Oida as Old Sasuke
Kentaro Mizuki as Tanizaki
Ryoko Tateishi as Radio Narrator

讀著2009年初《春琴》首次在 Barbican 演出時,劇評家 Charles Spencer 寫的冰冷文章[1],心中頗能體會 Spencer 先生執筆時的那種違和感。倒不是因為這齣戲不好(它棒透了!),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