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Adam Woolfitt |
photo by Felix Clay |
但又略加搜尋之後,才慶幸我當下沒有太衝動,這座米納克劇場所在的位置還不是普通的偏僻,是極度的偏僻!位在英格蘭國土的超級邊陲、整個大不列顛島最西南邊的小角落、距離倫敦整整有500公里遠,從地圖上只看到整片整片那種會出現神秘麥田圈的大型農場,連個人口密集點的城鎮都找不到,看完戲晚上十點是要去哪裡過夜啊,該不會要在海邊露宿吧!
於是,要去米納克劇場探險的這個想法,就被我在倫敦文明又方便的生活給壓抑了許久,直到最近偶然發現蔡伯的母校倫大中央演說戲劇學院要到米納克演出,才又燃起了熊熊的瘋狂探險慾望。實際開始計畫出征路線後發覺其實也沒有很困難,從倫敦先搭 5小時 36分鐘的火車開往那天涯海角上鐵路所及最遠能到之處,兩萬一千個居民的小村莊彭贊斯 (Penzance) 是個能吃能住的地方,接著再轉搭 45分鐘的巴士到米納克的山腳下,最後再攻堅大約 200公尺的上坡山路就完成啦。火車一天有五班,巴士一天有四班,查好時間後就可以出征了!
※ ※ ※
這座偉大的露天劇場其實完全是由一位更偉大的莎士比亞愛好者一手創立的,這位米納克劇場之母名叫 Rowena Cade (若薇娜)。一次大戰後家庭破碎的若薇娜和她母親搬離城市,來到這海角天涯,看到斷崖邊海天一線的壯闊景緻便決定在此長住, 若薇娜以康沃爾語中形容石峭之地的字彙 Minack 來命名他們的新家。1928 年,愛好戲劇的若薇娜和附近農家的孩子們組了一個小劇團,並以樹林為背景在草地上公演了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演出意外地非常成功,劇團受邀到週遭各個村莊演出,甚至隔年 1929 年還又再度加演,場場叫好。這項成功對若薇娜以及劇團的孩子們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激勵,因此他們決定要繼續經營下去,並且下一檔戲決定要挑戰莎翁的傳奇劇《暴風雨》,而這次肩負著觀眾期盼的製作,總不能還是在草地上公演吧?思及尋找一個適當的演出場所,大家一致認為若薇娜的家 Minack House 再適合不過:以壯闊的大西洋為演出背景,配合斷崖上的崢嶸和荒蕪,正好搭配劇中米蘭公爵海難流落荒島的設定,簡直就是天造之合!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928 |
"The Tempest" 1932 |
有一年冬天,一艘木造的西班牙貨船在英吉利海峽遭海盜打劫,殘骸擱淺在米納克附近的海邊,若薇娜看到殘骸當中有數十根 15 英呎長的粗木條正好可以拿來支撐擴建的道具間,便以女子獨自一人,徒手花了幾天硬是將木條搬上懸崖移入工地內。當海事局的調查人員來到時,他們封鎖現場並詢問是否有人趁機偷取資材,若薇娜神色自若地回答,她搬了數十根仍然堪用的粗木條回家當修繕材料,海事人員看了若薇娜纖細瘦弱的身材一眼,說「這位女士您別開玩笑了,小木板小碎片撿回家用沒有人會追究的,我們是在說堅實粗長的大木條。」若薇娜笑了笑。
The first Dressing Room under construction, 1956 |
Rowena Cade aged 85 |
※ ※ ※
從倫敦出發將近七個小時的交通時間雖然不算長,但顛簸的過程還是讓人覺得有點痛苦,靠著心中的憧憬和想像,總算熬到了米納克的山腳下。當然為了配合現代劇場的物流運作,已經有一條從山腳下蜿蜒到劇院的單線道柏油便路,但我們依然可以選擇循著芳草浪漫的古道去探索這座偉大的劇場。
沿著海邊的小徑徐徐前行,在不經意的路邊發現一塊深青色的 Minack Theatre 招牌。
右邊是崖壁,左邊一步就是深谷,儘管碧海白沙令人心曠神怡,一步錯卻能萬劫不復。
看似通向海天之間的另一個世界,那小小的石門卻是後台的入口,當年若薇娜一釜一鑿刻出來的後台空間。
終於到了這次朝聖之旅的最終目的地,微彎的海平線,大西洋的彼端就在遠處,但它只是莎士比亞的背景。再多的照片都不如親身站在劇場當中所感覺到的震撼,面對整個世界而感受到人的渺小,卻又從崖壁上看到偉大的痕跡。若薇娜的一句話,造出一座夢幻般的劇場,而這齣大夢,花了五十年的時間來編織,隱隱呼應著 1932 年在此初演的《暴風雨》:
We are such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 rounded with a little sleep.
.
寫的很好歐 這地方超棒
回覆刪除Thanks!
刪除Owe! Owe! Owe! How can I fit all these into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