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 Sadler's Wells 2013/06/01, Aldeburgh Music 2013/11/29
1913 年,伊果۰史特拉汶斯基的芭蕾舞劇作品《春之祭》在巴黎蒙田大街的香榭麗舍劇院首演,這支作品對當時的觀眾來說激進且前衛,幾乎造成觀眾席的暴動。雖然樂曲部分透過迪士尼同年發行的《幻想曲》等方式受到保存和重視,卻由於首演之後多年內都不曾再演,舞蹈部分卻致失傳,當年俄羅斯芭蕾的天才舞蹈家尼金斯基所編的原版舞蹈從此成謎。此後,無數舞蹈名家嘗試重編或參演改編後的《春之祭》,包含 30 年代的現代舞之母瑪莎۰葛蘭姆、50 年代創立舞蹈劇場形式的瑪莉۰魏格曼、60 年代引領世界的俄羅斯波修瓦 (Bolshoi) 芭蕾舞團、以及 70 年代驚艷世人的碧娜۰鮑許。此外,瑪莎۰葛蘭姆又於 1984 年她九十歲之際重新編修了《春之祭》,儼然是這位現代舞之母為她的一生做了一次藝術性的回顧與總結, 更奠定了這支舞作對於現代舞蹈界的不凡意義。自此,《春之祭》便像是聖山一般地存在於所有當代名舞蹈家們的心中,仰望它、挑戰它,希望有天也能征服它。
2013 年,距《春之祭》首次問世整整一百周年,身為現代舞殿堂的倫敦沙德勒之井計畫了一系列慶祝式的演出,其中的重頭戲當然必須是一場新編的《春之祭》,而這重要的任務,則交給了近年來在歐洲現代舞的世界如日中天的阿喀郎۰汗。
對阿喀郎۰汗來說,碧娜۰鮑許在他心中是特殊的存在。有一次在沙德勒之井的藝術家座談會上,阿喀郎回憶到,他大學時第一次去圖書館查借關於現代舞的影帶,在架上看到兩支作品,其中一支是 DV8 的 Dead Dreams of Monochrome Men,另一支就是碧娜۰鮑許的《春之祭》,這兩支作品讓他的人生徹底改變。然而,這樣特殊的存在或許也在阿喀郎的心中造成一道障礙,以至於他最終選擇迴避了《春之祭》的樂曲、也迴避了《春之祭》的原始命題,改由回到史特拉汶斯基創作行為的本身,以 In the Mind of Igor ( 縮寫即為 iTMOi ) 形而上地切入創造《春之祭》、重現《春之祭》、以及時值百年的今日再面對《春之祭》的糾結。
photo by Foteini Christofilopoulou |
而對阿喀郎۰汗較為瞭解的觀眾,或許能隱約嗅出這支作品雖然表面上是史特拉汶斯基,實際上則是阿喀郎自己內心的投射。近年來他的舞蹈生涯經歷劇烈的高低起伏(參考此文),前一部作品的深刻自我挖掘和投入,以及隨之而來的商業性成功在精神面的空虛反差,某種程度上似乎影響了他的熱情。早期聽他座談,他總是滔滔不絕地說著各種故事和創作靈感,但近年來面對他時,興奮與高昂不復,散發出的微量疲累還是難以掩飾。2013 年底當被問到如何以三個單字形容舞蹈,阿喀郎立即回答「禁錮!」略加思索後才補充「自由」和「靈性」("Imprisonment! ... Freedom, and spiritual."),配合這支最近期的作品,也許逐漸能拼湊或窺見阿喀郎近年來的心境。
photo by Jean-Louis Fernandez |
林燕卿這幾年隨阿喀郎۰汗舞團演出,參與作品包括《Virtical Road》和 2012 倫敦奧運開幕式,已是資歷最深的舞者之一,在這支作品當中雖然不是主要角色、也沒有獨舞,但在 Duet 和 Ensemble 當中仍然十分搶眼,阿喀郎的舞蹈語彙在她身上已發展出能量。
photo by Jean-Louis Fernandez |
還是學生的吳承恩加入舞團的過程充滿傳奇,他在 2013 年夏天隨北藝大的短期計劃來倫敦時意外被發掘,接著受邀甄選並順利通過,並排除萬難立刻投入舞團的密集巡演行程中。這一切固然有幸運,但也絕不能忽視他在眾多國際舞者當中出類拔萃的身體條件和人格特質,以及加入舞團七天內就可以正式上台演出的超強學習能力。相信這個特別的經歷會是他日後舞蹈生涯中的重要養分。
《iTMOi》(港譯:《思想伊戈:百年春之祭》)
將於 2014 / 03 / 06-07,在香港藝術節演出。
購票網頁
譯名對照表:
英文 | 台譯 | 港譯 |
Igor Stravinsky | 伊果۰史特拉汶斯基 | 伊戈۰史達拉汶斯基 |
Akram Khan | 阿喀郎۰汗 | 艾甘۰漢 |
Martha Graham | 瑪莎۰葛蘭姆 | 瑪莎۰葛蘭 |
Mary Wigman | 瑪莉۰魏格曼 | 瑪瑞۰魏格曼 |
Pina Bausch | 碧娜۰鮑許 | 翩娜۰包殊 |
Yen-Ching Lin | 林燕卿 | 林燕卿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