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4日

2009.02.23 海角七號@倫敦

海角七號 Cape No.7


London premier for oversea students


Venue:University of Arts London


With director Wei Te-Sheng




<海角七號>我在出國前、還沒轟動時的某個偶然機會之下,就和幾位老友一起去看了。
看完之後是挺感動的,有些小小回響,也有些一直揪住心頭的畫面。
出國後,海角大轟動,許多提早來英國的朋友都很有興趣、也很好奇,紛紛問我 "海角七號到底好不好看?" 或 "哪裡好看?"
剛開始還能講出一些特色,但久了之後,漸漸覺得似乎也還好。架構有點亂、劇情有點狗血、只不過是因為音樂電影的題材很特殊吧。
所以這次趁著魏德聖導演來倫敦之際,想去釐清,到底<海角七號>的轟動是因為炒作、宣傳、和盲目,還是本身確實有內涵。

第二次看<海角七號>,才驚訝地發現自己揭開了這部電影的下一個層次。
或許是因為看過了一次、不必再將心思花在了解劇情和架構,反而可以品嘗到每一個分鏡、每一句台詞、每一個轉折、每一個表情。
於是才發現,從開始到結尾的各個角落,無處沒有導演細膩的用心。十年的結晶,讓每一句對話、每一個場景、每一段敘事都有它的意義。
這是一部真正了解台灣的台灣人所拍出的台灣電影。
然而不同的是,沒有教條、沒有主動式的態度、甚至沒有選擇立場。
所以,每個觀眾都能夠找到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共鳴、自己的理想、自己的遺憾、得到屬於自己的救贖。
而且每一次再看,都可以再剝開不同的層次。

於是我瞭解了,為什麼台灣人會瘋狂地進戲院一看再看。
這次,我也被救贖了。

觀賞後的導演座談也讓我獲得很大的衝擊。
首先,魏導演是個值得景仰的人。
他有理念,雖然他的理念並不特殊、並不高深、並不宏大,但他卻是紮紮實實地在執行、在實踐。
所以,當他從口中講出這些理念、並且解釋這些理念下實實在在的成果時,沒有人會覺得空泛或孤高,
有的只是欽佩、欽佩、欽佩,再加上我個人的一點點羨慕。
成為一位理念的實踐者啊...

最後,在倫藝大的地盤上,厚顏地向導演提出了個問題。
有感於近年來比較成功的電影和舞台劇,多半都強調本土化、或訴諸族群和社會的共同記憶與共鳴。
<海角七號>是例子,<囧男孩>是例子;舞台劇方面就更多了,吳念真導演及他的<人間條件>系列是例子,果陀、屏風、表坊、臺表,等等無數。
難道想要激起觀眾的共鳴,就沒有其他創意了嗎?難道我們還要繼續從"本土文化"一直反覆挖掘嗎?
導演沒有回答。
但,他提早播了一段準備好的預製片,是他的下一部電影,五分鐘。
並,解釋了一切。

果然我還是很淺很嫩啊!
重點不在於故事,而在說故事的人!
我太小看本土文化了!就在這個圈圈內,還是能閃耀出無限的創意!
重點是,你是誰。

今晚,我收穫良多。


Photographed by Paul

8 則留言:

  1. Chen 請問是哪位呀??
    你好像認錯人嚕... XD
    不過
    很高興在這看到"親友團"以外的讀者 XD

    回覆刪除
  2. 樓下我以為你會回我前一篇"水淹麥當勞"耶
    難道Deluge無法得到你的共鳴嗎??

    回覆刪除
  3. 寫作風格: 不要長篇大論 讀者就會看完了啦XD

    他下一部電影是莫那啊~
    不過, 你應該問他的是: 能引起台灣人的共鳴, 但是對外國人呢?
    我的問題不是要媚外, 而是, 台灣人自high很重要, 或許也足夠了, 不過我們也希望外國人跟我們一起high啊XD

    回覆刪除
  4. 酷耶,靖敦你什麼時候要拍電影呀~~

    回覆刪除
  5. 新的寫作風格。
    似乎比較 reader-friendly ??
    但架構變差很多。
    真難抉擇啊...

    回覆刪除
  6. 我非常認同你這句話"每個觀眾都能夠找到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共鳴、自己的理想、自己的遺憾、得到屬於自己的救贖"

    回覆刪除
  7. 你的頭髮有剪過嗎?抱歉不是對你內文的回應!不過此篇很棒.

    回覆刪除
  8. 如果你當時嘴唇正好閉著,兩個人倒是長得有點像。如果在外國拍同一劇情的電影,或全用洋人在恆春演海角七號,或許就不會有本土感。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