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7日

2010.02.22 Love Never Dies

Love Never Dies



by Andrew Lloyd Webber
Book by Ben Elton
at the Adelphi Theatre London

Cast:
The Phantom Ramin Karimloo
Christine Daaé Sierra Boggess
Raoul, Vicomte de Chagny Joseph Millson
Madame Giry Liz Robertson
Meg Giry Summer Strallen



一個月前,獲得 First Public Preview 場的門票,2月22日看完戲,其實過幾天就大致完成了這篇文章。這篇文章原本是幫倫敦華文報紙撰的稿,但由於對文章定位的認知差異,最後竟然未獲採用!不忍心讓自己的文章寶貝就此藏諸廢墟,又想既然在報紙上刊登劇評的時機已老,乾脆貼到部落格上,讓它見見天日。以下是全文:




由傳奇大師安德魯.洛伊韋柏親自操刀的全新音樂劇【愛無止盡】(Love Never Dies),還未上演之前,音樂劇原聲帶就已經在博客來預購狂銷!歷經了二十年的醞釀籌備,【愛無止盡】背負著全球戲迷們的高度期待,終於在三月九號於倫敦正式首演。針對一齣舞台戲劇推出續集,是英國劇場界史無前例的創舉,小說有續集、電影有續集,但劇場就是沒有。然而,綜觀以往熱門電影的續集,幾乎都難以超越前作,更不乏以砸招牌收場的例子,洛伊韋伯的【愛無止盡】雖然是最夯的音樂劇【歌劇魅影】的續集,是否也難逃衰敗的命運?還是能超越前作的光芒呢?

【歌劇魅影】席捲全球的狂潮

洛伊韋柏從1970年代起,便陸續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音樂劇歌曲,最經典的劇目包括【耶穌基督超級巨星】、【艾薇塔】、【貓】等等,尤其是【貓】劇中的老貓獨白曲“Memory”,更是劇迷們心目中的不朽佳謠。然而,讓洛伊韋柏正式奠定自己在音樂劇場界大師地位的關鍵之作,是他在1986年所發表的【歌劇魅影】。



【歌劇魅影】故事改編自法國小說。發生於19世紀一座古老的巴黎歌劇院中,有一位長年躲在劇院複雜建築結構裡的神秘魅影,他暗地裡指導劇團女孩克莉絲汀唱歌、幫助她成為女主角、進而完全控制克莉絲汀的心靈。劇中,因為不時有鬼魅作怪的傳言而面臨倒閉危機的巴黎劇院,由一位年輕貴族勞爾接手經營,勞爾一方面極力調查魅影作怪事件背後的真相,以挽回劇院的名聲,另一方面也對驚喜重逢的幼時玩伴克莉絲汀展開熱烈的追求。而魅影的真實身分,其實是一個擁有天才般的音樂天賦,卻因相貌極為醜陋而從小受人鄙視的可憐人,終年獨居於封閉的劇院下水道中,造成了他心理扭曲的個性,在他不斷干預劇院演出、並加強對克莉絲汀的控制之下,魅影和勞爾兩人的正面對決勢所難免!

全劇在末段進入衝突的高潮,在一場戲中戲的歌劇表演上,魅影巧妙地代替了原本的男主角並與擔任女主角的克莉絲汀對唱。就在眾人沉醉於兩人深情的對唱時,魅影面具被撥落,身分當場敗露,觀眾驚訝之中,魅影順勢利用預設的機關強行帶走克莉絲汀,勞爾見狀立即追入劇院地牢。在魅影居住的下水道地牢當中,魅影捧著婚紗強迫克莉絲汀接受自己的愛意,這時勞爾趕到,正待阻止,卻不小心落入魅影的陷阱當中動彈不得。魅影趁機以勞爾脅迫克莉絲汀屈從,克莉絲汀此時不但不害怕,反而憐惜地凝視著魅影醜陋的臉龐,撫慰魅影脆弱的心靈,並深深地給了魅影一吻。魅影受此感動後無地自容,釋放了勞爾,讓他倆迅速離開並忘記一切。等警察和眾人趕到時,現場只剩下一個白色面具,魅影卻不知去向。

在這部音樂劇中,除了節奏震撼、時而低沉時而高亢的主題曲“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大受歡迎之外,洛伊韋柏也創作了大量抒情式的詠嘆調歌曲,每首歌曲也有相對應的角色性格和情境,如克莉絲汀唱的“Angel of Music”娓娓道出她的美麗與純潔、勞爾的“All I Ask of You”唱出沉穩深邃的浪漫、魅影所唱的“Music of the Night”則訴說了他的孤單和壓抑,這些蕩氣迴腸的曲目,無一不是戲迷們心目中的永恆經典!除此之外,原始製作的舞台設計也在當時的劇場界堪稱一絕,場景更迭之流暢、煙霧特效之迷幻、與機關設計之精巧,更是此劇的最大賣點。集諸般優點於一身,使它在當年一舉奪下倫敦奧利維獎(Olivier Award)和紐約東尼獎(Tony Award)的年度最佳音樂劇大獎。

【歌劇魅影】自首演之後,全球觀眾前仆後繼,倫敦和紐約兩地的演出不曾中斷,劇院門口永遠大排長龍。至今,它已是史上連續演出場次最多的音樂劇,在倫敦和紐約兩地都連續演出將近一萬場,造就了數十年內無人可及的票房紀錄,並且成為了公認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劇。這項生涯中的巨大勝利,讓洛伊韋柏攀上娛樂劇場界的至高點,後續雖仍有推出其他受歡迎的作品,如95年的【日落大道】和06年的新版【真善美】,但這齣【歌劇魅影】仍是他心目中的最愛、讓他無法忘懷。因此,創作一齣“歌劇魅影續集”的想法,在這二十年來一直在他腦海當中縈繞。

話題之王洛伊韋伯

除了源源不絕的靈感及渾然天成的創作才華,洛伊韋柏的另外一項過人長處,是他對媒體的敏銳度和議題操作的靈活,除了每個新作品在發表前都喧騰一時之外,他自己本身的花邊新聞也是話題十足。早期,最讓戲迷們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他和前任妻子莎拉.布萊曼(Sarah Brightman)的羅曼史。洛伊韋柏在【貓】劇演出時認識當時擔任小角色的布萊曼,兩人墜入愛河,之後洛伊韋柏便一路提拔布萊曼擔任他音樂劇中的要角,最後更專門針對她的聲部和音域創作了【歌劇魅影】中的所有詞曲。布萊曼可以說是洛伊韋伯的謬思女神,而【歌劇魅影】不僅是洛伊韋柏幫布萊曼量身訂作的音樂劇,其故事情節更幾乎就是兩人相識過程的翻版,劇中的克莉絲汀就是布萊曼、魅影和勞爾個性上的合體就是洛伊韋柏自己!

近年來,洛伊韋柏每推出一部新的音樂劇,總會同時製造一些周邊新聞,好讓媒體們主動幫他宣傳新劇,手段之高,令其他劇場同業望塵莫及。06年他在推出新版【真善美】之前,就曾公開甄選飾演女主角瑪利亞的演員,造成全英國的轟動。這個甄選不僅是單純的試唱和評選,洛伊韋柏將它變成了一個評選比賽的節目【How Do You Solve a Problem Like Maria?】,每週六晚間黃金時段固定在BBC One播出。一切就像近年來當紅的節目【Britain’s Got Talent】一樣,每週的播出時段都吸引大批的觀眾守候在電視前觀賞,節目內容也必定成為週一上班上學時朋友間的最佳話題。隨著參賽者一一被淘汰,比賽越來越刺激,也吸引了更多的觀眾加入觀賞,直到最後一週的總決選時,全英國有超過兩百萬名觀眾參與投票,票選出心目中的冠軍人選,收視人數和話題曝光度更是不止此數,等於是輕輕鬆鬆就讓即將上演的新音樂劇在數百萬人之間宣傳!開演後的【真善美】票房成績,果然又是長紅不止。

其實,這段過程中最讓筆者感到驚訝的部分,不只是觀眾人數而已。由於這節目實在太受歡迎了,可說是開啟了在電視節目當中公開甄選音樂劇主角的先例,除了英國之外,大西洋彼岸的加拿大也被這股風潮感染,好幾齣音樂劇都循此模式展開宣傳。此外,比賽淘汰與觀眾投票的評選方式也深深影響了後續歐美所有的歌唱比賽節目,記得【Britian’s Got Talent】總決賽中也是由觀眾票選出冠軍嗎?這些都是受到當年洛伊韋伯所創節目的影響!總之,洛伊韋柏不僅在“本業”的音樂劇創作上獨步市場,連小試身手的“副業”電視節目都能造成轟動,並拿下國際艾美獎(Emmy Award),他大眾娛樂行銷的精準眼光和整體綿密的執行手法,真是讓人瞠目結舌!

創作過程意外不斷,小道傳聞繪聲繪影!

焦點回到【愛無止盡】,早在1990年左右,洛伊韋柏就開始默默構思續集的故事該如何發展。當然,他也從不吝嗇公開這些相關消息,依照慣例,他時不時地放出一些風聲,讓全球媒體捕風捉影,吊足了戲迷們的胃口。

一開始,大家都以為洛伊韋柏要出續集的計畫只是隨口說說而已,畢竟【歌劇魅影】實在太成功了,成為一個難以超越的標竿,如果續集沒有再創高峰,豈不是砸了自己的招牌?這個情況就有點像是當年金庸宣布要大規模翻修他的小說一樣,戲迷和書迷們的心中滿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矛盾。關於續集計畫的第一則大新聞是1999年英國恐怖小說家福德瑞克.佛希斯(Frederick Forsyth)出版了號稱【歌劇魅影】續集的小說【曼哈頓魅影】(The Phantom of Manhattan),描述魅影自地牢逃走後輾轉流浪到紐約,在建立起一番事業之後開始精心籌畫再度與克莉絲汀相遇。魅影在這部小說內,被塑造了一個相當正面的悲劇形象,儘管身分依然撲朔迷離,卻已不像【歌劇魅影】當中那樣充滿邪氣。佛希斯在出版時表示,故事的背景是在跟洛伊韋柏本人討論過後才確定的,然而,由於小說的劇情實在是太過於顛覆,少數情節也已落入俗套,許多劇迷們先是不願意承認它出自洛伊韋柏本人的“合法地位”,在獲知兩人的確討論過相關劇情的事實之後,轉而大力唱衰這部小說,並希望音樂劇續集的故事情節千萬不要照著小說走。洛伊韋柏本人當然也知道小說劇情的缺點,他只跟佛希斯聊過故事的大綱,細節部分完全是佛希斯自己個人的演繹創作,要在舞台上搬演,的確有許多盲點必須克服。

儘管劇情細節上仍未完全定讞,洛伊韋柏按耐不住內心的蠢動,提早一步開始了音樂部分的創作。正當一切進行順利,某日,洛伊韋柏家中的愛貓跳上他賴以作曲的電子琴,無意之間竟然把存在電子琴內的多首音樂全部刪除了!此事讓洛伊韋柏非常懊惱,但它在2007年夏天被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出來之後,不少戲迷們反而打趣地認為那隻小貓還真有靈性,為了避免大師自砸招牌,挺身而出負責阻止慘劇發生,實在是護主有功啊!懊惱歸懊惱,洛伊韋柏的創作熱情可沒有因此被澆熄,他又花了好長一段時間重新譜出這些音樂。劇情方面的精鍊也沒有完全停滯,他找來了好友班.艾爾頓(Ben Elton)共同商討如何解決劇情上的盲點。

班.艾爾頓在英國的娛樂、藝文、音樂界等都相當出名,他和BBC與ITV合作的大量電視影集都有不錯的收視率,他本人寫作的十多部未來派小說也都是暢銷榜上的常客,除此之外,話劇、音樂劇、廣播、電影都能看到艾爾頓涉獵的足跡,可說是一位創意才子。然而,艾爾頓近年來最出名的作品—取材自英國搖滾天團皇后合唱團的音樂劇【We Will Rock You】—卻受到非常兩極化的評價。支持者認為,這齣音樂劇的故事背景一反音樂劇常態地延展到未來,皇后合唱團的多首冠軍單曲都有非常巧妙的編排,並且劇情中也隱約透露出自由、反獨裁、環保、反科技等的左派訴求,是齣獨樹一格的音樂劇。這些觀點,筆者也贊同,班.艾爾頓在音樂編排和歌詞意境的解構上的確有他獨到的創意和天才,但【We Will Rock You】的劇情細節,卻老套得讓筆者打死不敢認同,若非皇后合唱團的歌曲實在太好聽,這齣音樂劇的整體分數在筆者的心中連及格都有困難。綜觀以上,洛伊韋伯找來班.艾爾頓一同商討【愛無止盡】的劇情,到底是加分還是減分,實在難以斷然論之。

不過,班.艾爾頓終究還是幫洛伊韋伯出了不少主意,劇情上的問題算是解決了,讓洛伊韋伯終於可以靜下心來創作音樂。2008年是【愛無止盡】籌備上瘋狂趕進度的一年,劇情定讞、樂曲完備,連舞台、燈光、演員陣容遴選都開始進行,就連劇名也歷經修改,從【曼哈頓魅影】改為【魅影:彼時一度】(Phantom: Once Upon Another Time),最終再定為【愛無止盡】。該年秋天,洛伊韋伯依照慣例在他位於英格蘭南部漢普郡(Hampshire)的豪宅內,邀集影視劇場界的名人舉辦了私人宴會性質的西蒙頓音樂節(Sydmonton Festival),這個音樂節是洛伊韋伯將新作品展示給名流同業、並聽取意見的固定場合,當然,該年度的重頭戲就是【愛無止盡】的試唱。由於是私人性質的宴會,媒體無從得知試唱內容,只從賓客們口中探到風聲,而與會人士多數欲言又止的回應更加深了【愛無止盡】音樂的神秘性。音樂節不久之後,泰唔士報專訪洛伊韋伯,當然把握難得的機會追問最新進度和消息。令人大感意外的是,洛伊韋伯首度主動公開音樂劇的製作進度,並且透露【愛無止盡】將同時於世界三大洲上演,包括倫敦、紐約、以及出人意料的上海!這番話無疑對華人娛樂劇場界投下巨大的震撼,在興奮、期待之餘,卻也不乏有人寧願以冷眼觀之,參考過去洛伊韋伯利用媒體炒作話題的輝煌歷史,此次可信度不知有多高。

果不其然,09年10月上午十時,【愛無止盡】在倫敦舉行發表記者會,會中公布了主要演員卡司名單、訂定首場預演日期為2010年的2月20日並開放購票,但原先“於三大洲同時上演”的大話確定跳票,上海的約定也默默地被雪梨所取代。已經先施打過預防針的華人戲迷們,反而多半能對這項作弄一笑置之。



連票都已經開始出售了,一切應該都準備就緒了吧?還沒呢!就在首場預演日的前一週,所有購買當晚戲票的戲迷和劇評們忽然收到一封洛伊韋伯本人親撰的電子郵件。他說,由於排練過程當中,某個技術環節一直出現問題,以致於無法如期預演,20日和21日兩個場次必須取消!這下可激怒了觀眾,當初不少人可是在網路上守候,搶著在開放購票的第一時間登入,才好不容易買到首場的票,就是為了能領先全球一睹新劇的精彩,怎能說取消就取消?雖然批評聲浪排山倒海,洛伊韋伯仍不改決定,於是,各種陰謀論的猜測開始在網路上流傳。有人說,是女主角希耶拉.柏格絲(Sierra Boggess)感冒了,聲音欠佳,才不得不找藉口拖延;也有人說,是訂製的戲服來不及完成。但最多人相信的傳聞是,這又是另一個洛伊韋伯的宣傳手法,讓媒體和大眾自行幻想魅影出現在現實世界裡,暗中搗亂著整齣新劇的排練!沒有人知道真正的原因,但若真的只是個噱頭,這樣的安排真是大膽又新穎,的確讓人生氣與無奈之餘又不得不佩服得五體投地!



謎底終於揭曉!

經過這麼多風風雨雨,再怎麼勁爆的話題都會失去新鮮感,歹戲拖棚的影響下,筆者和朋友前往觀賞時的心態,已經從興奮與期待降溫成某種程度上的“看好戲”。看看這麼多年的煨燉,到底煲出甚麼樣的好菜;看看滿城風雨的話題,到底吵的是何等的大作;看看傳奇人物安德魯.洛伊韋伯,這次到底能變出什麼花樣。

在沒有抱持著太高的期待之下,整場戲卻處處讓筆者驚艷!

原以為【歌劇魅影】所創造出的臨場經驗已經是極致,沒想到【愛無止盡】又將劇場效果的極限重新定義!幕啟,映入眼簾的是紐約康尼島的長提,在數十公尺見方的舞台上,觀眾看到的卻是綿延到地平線盡頭的寬闊海岸線,宛如真實場景一般,演員們不再困於舞台的小方盒中。這種透視性的舞台設計,比起洛伊韋伯在前一齣戲【真善美】當中,大量使用精致遠景而在舞台上創造出開闊的阿爾卑斯山脈的手法,又高明了許多!序曲“The Coney Island Waltz”迷魅的旋律一出,觀眾隨著如夢似幻的舞台特效進入倒敘的時光隧道中,傳統的煙霧效果搭配最新的投影技術,使得劇場和電影之間的界線在洛伊韋伯神奇精巧的手腕之下變得難以分辨。過去十年中,商業劇場所使用過的各種舞台特效,不僅在洛伊韋伯的舞台上有集大成的勢態,更在既有基礎上有所進步和突破,讓觀眾看到新的技術創意被帶入劇場中!不僅在硬體技術方面有新意,各種軟性的表演技術也大量出現在劇情當中,舉凡馬戲、特技、魔術,甚至是類似川劇“變臉”的“瞬間變裝”,都巧妙地出現在舞台上,既能不時地讓觀眾眼睛一亮,又不至於搶走劇情的焦點,頗有畫龍點睛的效果。這些劇場元素,都為【愛無止盡】增加不少娛樂性和可看性。

當然,音樂劇最重要的成敗關鍵,還是在歌曲和唱功。承襲了【歌劇魅影】的風格,【愛無止盡】全劇的音樂依然是宣敘調、詠嘆調交織的形式,毫無宣讀台詞的那種冷場。旋律上的主導動機(Leitmotif)隨著劇情的堆疊而轉移、隨著氛圍的起落而改變,上半場主要來自序曲“The Coney Island Waltz”的懸疑和荒謬,下半場則發展自“Devil Take the Hindmost”的緊張和衝突。“Devil Take the Hindmost”這首歌正好是筆者個人非常喜歡的一首,它是當勞爾和魅影在酒吧內不期而遇、並向魔鬼定下競爭的誓約時,兩人所唱的“吵架歌”。看過【悲慘世界】音樂劇的讀者或許能回憶,在該劇中警長賈維和英雄尚萬強也有一段類似的相互對峙的歌曲,兩相比較之下,筆者認為應是【愛】劇中的“Devil Take the Hindmost”勝出,它的旋律使對峙的情勢更加緊繃、衝突的場面更加危急!

在演員的唱功方面,當晚的主角們的表現也讓在場所有觀眾都相當滿意。唱魅影一角的雷明.卡林姆羅(Ramin Karimloo)已經是“老魅影”了,他在倫敦【歌劇魅影】的劇組中擔任魅影一職已有數年,但由於演過魅影的傑出男演員相當多,雷明這幾年的表現在這之中反而不算突出,因此在戲迷們的眼中並不是特別討喜。這次的【愛無止盡】終於可以讓他一雪前恥了,從上半場魅影的獨白“Till I Hear You Sing”到下半場的“Devil Take the Hindmost”,雷明都可以說是卯足了勁地全力表現,歌聲中的豐富情感讓他只要一開口就能抓住觀眾席的呼吸,而他爽朗的音質也非常適合這次魅影的正派形象,相互搭配起來幾乎可說是滿分級的表演。同時也值得一提的是,劇中克莉絲汀的兒子是一個十歲男孩的角色,由劇組內七位小男孩輪流擔任,該角色的唱歌量大、台詞多、戲份也重,對這些小男孩來說算是很困難的任務,若讀者們前往觀賞,不妨多為這些小演員們捧場鼓勵。



當晚演出結束後,觀眾席內全場給予起立鼓掌(standing ovation)的高度讚賞和推崇,但全劇之中依然有少數令人感到可惜的部分。首先,雖然歌曲的編排有考慮到抒情、歡樂、哀傷等曲風的交錯,對觀眾情感上的同理和移情控制得還不錯,但每首歌之間的連貫性稍弱,造成全劇找不到一個雋永的旋律,而雋永的旋律正是前傳【歌劇魅影】之所以廣受喜愛的原因,因此【愛無止盡】是否也能連演不輟,必須視戲迷們對歌曲和原聲帶的接受度而定。其次是早已廣受批評的劇情內容,編排上落入俗套之後簡直成了親情倫理大悲劇,就算入場前已有心理準備,觀賞時還是會感到些許疏離。從劇本原型理論的角度來看,此劇的角色衝突(Protagonist-Antagonist)略為混亂、對立角色的連結(Binding)也不夠明顯,簡單地說,就是“好人和壞人”有點模糊,讓觀眾有點不太清楚主角到底是誰,也因此導致“好人和壞人對立的原因”講得不夠清楚,好像兩者之間的拉扯不是形勢所逼,而是純粹為了要產生劇情而有劇情,當然會讓人覺得落入俗套、難以移情。最後,是投影特效中的一個小小段落,洛伊韋伯採用了類似電影中會用的手法,直接在舞台上打出“三個月之後…”的字幕,這點讓筆者稍微不甚認同。雖然將電影的特效用在劇場內是筆者所樂見,但劇場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它能激發觀眾的想像力、它能對觀眾創造出再現幻覺(Representational Illusion),劇場就是因為有那麼一點的不真實、有那麼一點的想像空間,才有它的美感,如果一切都要追求真實,那不如直接去看電影比較快。換句話說,洛伊韋伯大可以用演的、用物換星移、用滄海桑田等方式來向觀眾暗示時間過了三個月,讓觀眾的想像力自由發揮,但他選擇了直接用一句話、三個英文單字交代得清清楚楚,無疑是剝奪了觀眾的想像空間、背離了劇場表演的意義,筆者個人認為並不是一個好的作法。

一齣音樂劇是否成功、是否受歡迎,看得不是前三個月的票房,而是一年後的觀眾人數。【愛無止盡】挾超高的媒體曝光率和人氣優勢,在短期內必然狂銷熱賣,但在熱潮消退後,是否還能屹立在競爭激烈的商業劇場界,並和【歌劇魅影】並列為經典之一,仍有待劇評家與各方戲迷們的考驗。這幾天以來,英國各大報的劇評文章陸續出爐,向來以尖酸刻薄出名的倫敦劇評家們當然沒給【愛無止盡】好臉色看。洛伊韋伯倒也挺受教的,他對各種批評指教一概欣然接受,不過在此同時,他又向媒體放話了!“今年十一月在紐約的百老匯板【愛無止盡】,絕對會讓大家眼睛一亮!”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到底這次他老人家葫蘆裡賣的又是什麼藥,我們大家拭目以待!

(完)

感謝兩位好友,分別耐心幫我潤稿,和提供專業中懇的建議。

其實我寫完之後,仔細回想,還是覺得有很多細部的感想未能寫入文章當中。例如舞台的風格,從上半場的寫實轉為下半場(尤其是 Act 2: Scene 6)的意象;例如演員的觀察,Summer Strallen 在前後兩個製作當中的角色和心境;又例如觀眾的反應,Michael Billington 所提過的觀眾自證式心態(self-convinced)的體現;等等等。

其實,還是不要去想撰不撰稿的,寫自己想寫的東西,比較開心。

演出資訊:
地點:Adelphi Theatre
檔期:初步排定至今年9月10日
時間:週一到週六晚上7:30、週三和週六下午2:30
票價:£25~£67.5
購票:http://www.loveneverdies.com/http://www.seetickets.com/

13 則留言:

  1. You forgot Glenn Slater, who is a good lyricist, giving those melodies souls... He will be sad.

    回覆刪除
  2. To be honest, I don't know much about lyricist or lyricism. So no comments on that! lol

    回覆刪除
  3. Well... As the Creative Team list on the official website, the book is not only written by Ben Elton, but also Glenn Slater, Frederick Forsyth, and Webber himself. And personally I think Glenn Slater should be listed on the top of this article as Webber and Elton. ;)
    http://www.loveneverdies.com/the-show/creative-team/

    回覆刪除
  4. Actually, I'm making this arrangement for a reason: forcing Ben to take the blame of the book!! XD

    回覆刪除
  5. Frederick Forsyth is the culprit, who wrote a novel with so much blood of dogs... XD

    回覆刪除
  6. I think his story is ok, and actually quite good in the standard of a Victorian-style novel. But to straightly condense that into a stage production is definitely a bad idea.

    回覆刪除
  7. Anyway, I will still look forward to listening to this musical with Sherry in June (Join us? or Les Mis?) and reading your new article. ;)

    回覆刪除
  8. 你可能花太多時間在寫前言了,造成我不確定在你在討論“webber現象“或“歌劇魅影“現象....還是在看這個劇,因為這之前的劇實在太紅,我想你可以簡單帶過,試圖討論太多webber跟音樂劇現象,我不太確定你的觀點有多精準,所以覺得有點偏離這個劇本身....對一個會翻報紙的人來說,要到第3-4千字才看到這個戲的話,大概會有累吧。

    但你在寫戲劇本身的時候還不賴阿,所以我看是可以刪個3000-4000字

    回覆刪除
  9. Craig:
    你說得很對!前情題要的冗言太多。很多東西忍不住想要分享,卻會落得雞肋的下場。後來為了補救,甚至想說服報社同意我把文章切開來連載,又是一個異想天開的天真想法...
    我猜你寫藝評的一千字quota,應該也是常常不知不覺就超過吧!言簡意賅,又要夠深入,是門學問啊!

    回覆刪除
  10. 我想主要是抓緊幾個你覺得必講的重點,像是新的劇這個有沒有是值得熱愛第一部的人在去看,有幾個你覺得不錯的重點,可以讓她生動點。我覺得問題你可能會在劇情上討論很多,但有時候讀者可能需要很多實際他們可以抓住的的“甜點“,像是劇場整體的感覺阿,軟體設備細膩度之類的吧,可以放些在些劇場空間的體驗裡,因為你整體的批評說真的是見仁見智,但你能不能把整個經驗說得傳神有趣,我早期的writing跟你有點像,批判性質頗高,但我發現讀者不會有我的經驗,所以很多對實質東西細膩的描寫,可以幫助讀者進入你的對劇情的政治概念裡。

    回覆刪除
  11. 我個人蠻喜歡independ 藝術評論 michael Glover的寫法的,很生動,建議可以看看!

    回覆刪除
  12. 你說得很對,我沒辦法把"點"寫得很生動有趣,或許就是文筆還不夠好。至於"點"的品質,我倒是還滿有自信的,後來一些知名的劇評家如Michael Billington, Charles Spencer, Paul Taylor, Benedict Nightingale, Bill Hagerty這些人,都有提到跟我差不多的看法。不過當然,他們都寫得文情並茂,比我的有趣多了。
    讓我來做個總結:要簡短、要精緻、要深入、要細膩、要有趣。還有嗎?請指教。

    回覆刪除
  13. 不過換個角度想,劇評其實都有一樣的結構,不外乎劇本、舞台、服裝、音樂、演員...等等之類的東西,每個人都只是翻來翻去地評論這些有限的點。庸手如我就只會單刀直入的切開、切入、剁碎,高手如Michael Billington,同樣是在討論劇情和人物,就有截然不同的切入方式:"這個魅影已經不是我們所認識狡黠的魅影,他在紐約這幾年一定上了很多堂情緒管理課!"(我自己翻的)
    同樣是評劇本、講人物,他的手法就真的高明很多,無怪乎能成為衛報的首席劇評。

    回覆刪除